第六十六章 曲终人散-《独步天涯.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大宋皇帝的寝宫异常寂静,天边一轮寒月斜斜地照在宫墙上,初冬的北风呼啸着漫过宫城,让人从心里感到冰冷。一个凄厉的喊声划破了夜空,久久在皇宫中回荡。

    “陛下!宽恕微臣吧!”这声音竟是从大宋皇帝赵匡胤的口中喊出,他再次从恶梦中惊醒,衣衫早已被冷汗湿透。

    赵匡胤接连几日梦见从前的故人前来索命,醒来后周身痛楚,胸口憋闷,身体每况愈下。他似乎预感到自己已命不久矣。

    他因身体不适多日未上早朝,这日他正坐在湖边的凉亭中想着心事,一个太监来报,“陛下,晋王现在宫外求见,不知陛下是否让他入宫?”赵匡胤点点头,“御弟既然来了,就让他进来吧。”

    很快,赵光义就到了凉亭边。他见二哥赵匡胤独自一个人闷闷不乐,满面愁容,不禁问道:“皇兄,几日不见为何这般憔悴,您这是怎么了?您向来事必躬亲,为何一连数日不见您上朝呀?”

    赵匡胤长叹口气,“唉,不瞒三弟,朕近来夜夜梦见故人前来索命,真是惊吓不轻啊。朕现在仍感到胸口隐隐作痛,如何上得了朝!”

    赵光义略一思索,“皇兄,我听说开封城中来了位道士,自称是仙人转世,听说的确有些本事。臣弟以为不如让他进宫,为陛下做做法事,或许能有好转。”

    赵匡胤半信半疑的道:“三弟所言当真?若是这道士真有些神通,就快传他入宫为朕分忧!”

    赵光义点头,“皇兄,我这就派人请他入宫,定能解除皇兄的烦恼。”他说着忙出宫回府,安排去了。

    晋王府书房,灯火略显昏暗,衬得赵光义莫名有些神秘。他坐在桌案前,手中捧着本书似看非看,目光有意无意间总是望向门口,似乎在等什么人。

    少倾,王府中的小厮叩响房门,“千岁,卢大人到了。”

    赵光义闻言微微一笑,轻声道:“请卢大人进来。”他的话音才落,身着便装的卢多逊便缓缓推开房门,举步走入房中,随后转过身紧闭了房门。他的神情虽看似镇定,一系列动作也全无迟疑,可终难掩一抹紧张之色。

    “卢大人,请坐吧。”赵光义缓缓放下手中的书,一指旁边的椅子,笑道:“卢大人,你与本王往日无甚深交,连夜冒昧把你请来,失礼之处还望海涵。”

    “晋王言重了。”卢多逊微微一笑,却并不落座,双眼紧紧凝望着赵光义,想看看他的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。

    赵光义见卢多逊不肯落座,也不以为意,“卢大人,听说你交友甚广,不知是否认识声名显赫的高道啊?”

    卢多逊被问得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,只得如是的点了点头,“回千岁的话,下官的确认识几位颇有名气的道长,不知千岁有何差遣?”

    赵光义并不答话,继续问道:“卢大人想必也对道法略通一二吧?”

    卢多逊微微颔首,“是的,我曾有幸得过妙道真君、陈抟老祖等当世奇才的点拨,虽不敢妄想呼风唤雨,撒豆成兵,可要是简单做些法事倒也难不倒在下。不知千岁您忽然问起这些是何用意?”

    赵光义笑着站起身,拍拍卢多逊的肩,问轻声道:“卢大人,这些年您每次动本,都被赵普抢了风头,想必心中对其嫉恨已久吧?”

    卢多逊脸色瞬间苍白,额角不禁渗出冷汗,“下官不敢欺瞒千岁,我的确对赵大人有些不满,但赵大人是陛下的宠臣,下官又怎敢对其有丝毫不敬?还望千岁明察!”

    赵光义见状笑得愈发得意,“卢大人,何必慌成这样?眼下就有一个能扳倒赵普的机会,如果卢大人愿意,本王必全力助你,待事成之后,赵普的相位也是卢大人你的了。”

    卢多逊闻言忙跪在赵光义面前,连连叩头,“多谢千岁!多谢千岁!您对下官有天高地厚之恩,下官来世定当为您做牛做马、结草衔环!”

    赵光义笑着俯下身,在卢多逊耳边轻声耳语几句,随后大笑着离开书房,唯留跪在地上的卢多逊面无人色,冷汗淋漓。

    两日后,赵光义果然带着一位老道士进了宫。赵匡胤见来人虽已过古稀之年,可精神矍铄,仙风道骨,貌若仙人。他似乎从老道士身上看到了几分希望。

    “老道长,不知你在何处修行,道号如何称呼?听说你有半仙之体,不知可否为朕分忧?”赵匡胤的语气中充满了敬重与期盼。

    老道士深施一礼,说道:“无量天尊,贫道见过陛下。回避下,贫道于龙虎山出家,法号妙道。贫道观陛下印堂发暗,近来可是常常梦见故去之人前来索命?”

    赵匡胤心中一惊,暗道,“这道士只看了朕一眼,就知朕为何事忧心,确实非同一般。”他又问道:“莫非你就是正一派掌门妙道真君?朕久闻仙师高名,今日一见果真好本事!不知你可有什么办法化解此事吗?”

    妙道真君犹豫道:“陛下,您虽勤政爱民,可一生杀戮太重,又做了几件亏心之事,这才使得地下的亡魂前来向陛下索命。陛下想化解此事确非易事,贫道也只能是尽力而为。至于能否为陛下驱邪续命,还要看天意了!”

    赵匡胤点头,笑道:“真君,朕知你正一派的法术天下无双,你只要尽力就好。如若最后连真君都办不到,朕也不会强求的。”

    妙道真君恭敬的道:“陛下,那贫道就在这宫中摆下法场,一切三日后便见分晓。”

    赵匡胤大喜,忙让手下宫女、太监帮忙筹备法事。皇帝想办法事,手下人自然不敢怠慢,不消多时法场便已设好,妙道真君登台做法。但见他掐诀念咒,做法诵经,又烧了一道符篆,一切都极有法度。赵匡胤见此,心中顿感放松许多,当晚竟真的没有噩梦缠身。

    第二日,赵匡胤夸奖了妙道真君一番,又赐了许多金银。妙道真君倒也不客气,尽数收下了。赵匡胤刚有了点精神,又想起有很多国事要与赵普商量,派人传赵普入宫。可赵普却称患了重病,无法出府,他又派人去请卢多逊,得到的答案竟也是身染重病,赵匡胤不由有些不悦。

    这日,到了三天之期,妙道真君做完法事,便收了法场。赵匡胤见他收了法场,忙问道:“真君,这三日辛苦你了。不知朕到底还有几年好活?”

    妙道真君有些惶恐的道:“陛下,贫道不敢说。”

    赵匡胤一笑,“哈哈,真君何必如此紧张,朕不是与你说过,如能续命朕自会感恩,如若不能朕也绝不会怪你,你只管实话实说就是。”

    妙道真君叹了口气,“陛下,您是天子,命系于天,今夜您可抬头仰望夜空,若是晴空万里,星河密布,您至少还能再活十五年。但如是狂风大作,大雪纷飞,只怕您将不久于人世了……”

    赵匡胤点点头,“朕知道了,有劳真君了!”他说着又赏给妙道真君许多财物以作酬谢。妙道真君收了酬劳,便要告辞而去。

    傍晚,万岁殿前。

    十一月的天气,开封城的傍晚已经冰冷刺骨。赵匡胤默默伫立站在殿外,任凭众人劝告,都恍若未觉。

    赵匡胤此时的心中很矛盾,他虽不愿在春秋鼎盛之年就撒手人寰。可想到爱妃已经不在了,又亏欠柴荣等人太多,让他整日活在回忆与自责之中,他宁可选择死去,至少这样来得痛快!

    不知站了多久,天色渐渐暗了下来。一阵北风吹在赵匡胤的脸上,他慢慢回过神来,缓缓的抬起头,看向高高的夜空。他见夜空如洗,万里无云,万千星辰都闪耀着光芒,不禁发出一声叹息,“爱妃,看来天意如此,朕命不该绝。朕十几年内无法去陪你了,你在那边要多保重!”谁也不知道此时赵匡胤是忧还是喜,但终究难掩那股淡淡的哀伤。

    “陛下尽可放宽心,依真君之言,今夜的天象乃大吉之兆。您就不要在外面久站了,千万注意龙体啊!”大内总管劝告道。

    赵匡胤点头,正要转身入殿,可就在他转身的顷刻间,忽然狂风大作,直吹得天地似乎都为之颤抖,无数惊鸟纷纷鸣叫着在天上盘旋,这一幕惊得赵匡胤险些背过气去。

    他强撑着看向天空,此刻夜空中莫说星辰,就连月亮都已被乌云掩盖。赵匡胤眉头紧皱,大喊道:“真是天意弄人!天意弄人啊!”随着喊声,他突然猛咳起来。他心情过于激动,竟牵动到体内伤势,吐出一大口鲜血。

    大内总管忙搀住赵匡胤,焦急的说道:“陛下,您怎么了?”他又向身后的小太监喊道:“你们还愣着干什么,快传太医来!”

    赵匡胤此时心中很乱,摇头道:“不必了,太医治不了朕的病。你让人把御弟找来陪朕饮酒,其他人都退下吧,没有朕的命令不许进殿!”他说完强撑着走进了万岁殿。

    不多时,赵光义就带了两坛酒入了殿。赵匡胤见他来了,一笑道:“三弟,你来了,快坐吧。”赵光义依言在赵匡胤身边坐下,问道:“皇兄,我听说你刚刚吐了血,龙体可还安康?”

    赵匡胤苦笑,“哈哈,如果真君所言属实,只怕朕没几日好活了,身子安不安康又有何用?”

    赵光义叹了口气,“唉,皇兄,您不要胡思乱想,您定是这些时日因五弟与皇嫂之死伤心过度,这才连日噩梦缠身的。天下不可一日无主,您总在哀伤之中不能自拔,不是长久之计啊!”

    赵匡胤说道:“你皇嫂与五弟都是可怜之人啊!爱妃与慕容燕云于微末之时相遇,她便痴心于他。一晃这么多年了,她为慕容燕云受尽了委屈,也伤透了心。后来她遇到了朕,是朕的一颗真心打动了她。我们本以为会白头偕老,怎知她却在朕的面前就那么去了!你五弟更是忠心耿耿,为朕的江山付出了那么多,却终因朕疑心太重,没有把实情告诉任何人,这才使得你误杀了他呀!”

    赵光义假装不解道:“皇兄,五弟不是在两岁时就死了吗,韩永林怎么会是五弟呢?”

    赵匡胤叹息着解释道:“当年他得了重病,咱们全家人都以为五弟好不了了,可父亲的好友太史烈正巧此时到了家中,并说认识一位神医可以治好五弟的病,父亲便托他带五弟去治病。”

    赵光义困惑的道:“皇兄,此事我知道,但一年后太史烈派人捎来书信,说五弟已经病逝了?莫非他还能死而复生?”
    第(1/3)页